黃鐘律管
在中國古代,音律學與度量衡分不開。朱載
堉在研究音律學的同時,對計量學和度量衡的演變也做了考察。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所以度量衡也和糧食密切相關:長度是用黍粒排列起來決定,橫排和縱排的長度不一樣,分別叫做橫黍尺和縱黍尺;容積是按黍粒的粒數來計量的。由于律管容積小按黍粒的粒數計量誤差大,因此改用水銀。對于長度,朱載
堉親自做了累黍實驗以確定古人所說的尺長,并從理論上辯證說明了“同律度量衡”之關系,對后世影響很大。“同律度量衡”的意思是用黃鐘正律管確定度、量、權、衡的標準。用黃鐘正律管的長度作為“度”(分、寸、尺、丈、引)的標準;用黃鐘正律管的容積作為“量”(龠、合、升、斗、斛)的標準;用黃鐘正律管放滿的黍粒重量作為“權”(砝碼)的標準,從而制定衡器(秤),這確實有其一定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