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量測試學會
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科普教育基地——福建計量文化展廳2018年工作總結及2019年工作計劃
發布時間:2019-03-14 10:23:11
一、科普教育基地基本情況、主要宣傳方
(一)基本情況
福建計量科技文化館科普教育基地以宣傳計量科技文化為核心,以計量志愿者服務為載體,以科研基地開放為支撐,以福建計量科技文化館為平臺,以“福建計量”品牌推廣為標志,綜合性的科普工作成效顯著。
福建計量科技文化館坐落于福州市閩侯鐵嶺工業區的福建省計量科學研究院科研基地,于2015年開始籌建,2017年底試開館,是福建省首個計量科技文化專業科普展館,與計量科研基地中的質檢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基地、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國家蒸汽流量計產品質檢中心、國家光伏(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福建省能源計量重點實驗室、福建省計量器具型式評價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等一系列具有國內、國際先進水平的實驗室相得益彰。館內面積約為500平方米,投資約320萬元,館內共分有7個主題展區,32幅圖文版面,17項互動展示環節,22部計量科普微視頻宣傳片,為參觀者開啟聲屏畫“三體”感觀之旅。其中一部微視頻被評為由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指導的 2017“文化中國”微視頻福建賽區二等獎。
(二)宣傳方向
館內主要分為序廳、尾廳、“科技之源”、“民生之盾”、“強國之基”、“創新之擎”四個展廳。“科技之源”展示國際單位制(SI)七個基本量的發展歷史,介紹從度量衡向現代計量科學的演變、計量科學的應用及引領科技進步發展的重大實踐。“民生之盾”展區包括健康飲食、安全醫療、綠色生活三大板塊,并以智慧餐桌、健康檢測一體機、綠色出行體驗等互動方式,向參觀者介紹計量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強國之基”介紹了古今中外法制計量發展歷程,闡釋了計量對工業、貿易、軍事及國力提升發揮的極端重要作用。“創新之擎”展區介紹計量是科技的種子與引擎,并展示福建計量的發展歷程,以及現代計量科學革命為未來生活帶來的影響。
該館突破了“實物古物展”的傳統展示模式,通過對測量科學的活動進行歷史文化溯源的同時,又緊密圍繞“計量在引領科技、保障民生、服務國防、支撐工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進行展示,讓參觀者在每一個版塊、每一處互動中都能觀看到、感受到“計量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二、2018年科普教育基地具體工作內容
(一)接待人員情況
2018年全年,基地共接待包括中國計量測試學會馬愛文秘書長、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計量司張益群副司長、中國計量院劉強副院長、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14所劉民總工、全國時間頻率計量技術委員會、福建省科協、閩寧教育幫扶隆德縣留守兒童暑期夏令營、2018閩臺青年學子(創新創業)科技研習營等55批次國內外逾千名參觀者。參觀者類型涵蓋國家總局領導、兄弟院領導和專家、專業計量技術委員會專家、國外技術專家及大中小學生等。
(二)具體工作內容
1、舉辦文化館開館。5月16日,作為紀念第19個“世界計量日”暨全國科技周系列活動主會場,福建計量科技文化館正式開館,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參觀。福建省原質監局黨組書記嚴效東、副巡視員葉華生,中國計量測試協會秘書長馬愛文,以及中國計量大學、北京計量測試研究院、福建省科協、福建省書法家協會、閩侯縣委等單位領導嘉賓參加開館現場活動。
2、召開“新時代計量科技文化研討會”。邀請中國計量測試學會、中國計量大學、國內省級計量院所、省科協、省質監局、省書法家協會、中科院計算所、閩侯縣政府、省計量協會等單位的國內計量文化專家和領導與會,暢談對新時代計量文化的理解。
3、推出科普文創作品“量小七”。推出了全國首個計量科普文創玩偶作品“量小七”(測量的基礎——“國際單位制SI”七個基本量),并利用展館的計量科普互動展示,面向社會公眾開展體驗式、參與性的計量科技科普活動,同步進行新媒體、自媒體的推廣宣傳。并于今年8月參加天津市主辦的政務微博創意設計展。
4、開通微信公眾號。開通福建計量科技文化館公眾號,全年推送文章14篇,33000余人瀏覽,閱讀量超過37000余次。其中《謀全民之福 建計量偉業——福建計量科技文化館簡介》,推出僅兩天時間,閱讀量即達到12000余次。結合中國傳統春節賀年的習俗,創意推出有計量特色的“量小七拜年篇”,用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個介紹測量的基礎(國際單位制的七個物理量),取得良好的科普效果。
5、雕刻“源”字石。通過石、序、印、賦、書,五位一體,綜合體現計量文化追本溯源、博大精深的“源精神”。正面“源”字,整字高96厘米,由我省知名書法家啟雄書寫。字形小篆,引自《說文解字》《康熙字典》《金文編》,小篆為中國統一標準文字之始,與計量標準統一之意不謀而合。源字下72字小序,為源字石序,描述了此天然巨石誕生的過程及 意義,具有較好的科普效果。
6、編制科普小冊子。組織編制《福建計量科技文化館圖文介紹》、《計量與一帶一路》、《計量與健康醫療》、《計量與交通》等科普宣傳冊,編制計量科普知識卡。在計量四進活動中分發給參加群眾,科普效果良好。
7、參加省科普講解大賽。大賽由福建省科技廳、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省科協聯合主辦,文化館講解員陳心婕以《一秒有多長》為主題,講解測量的基礎——國際單位制“七個基本量”中的時間計量,并在本次比賽中榮獲大賽二等獎。
8、承辦閩臺青年學子(創新創業)科技研習營活動。45位來自19所臺灣高校的本科生和碩士生觀看了生動的計量科普圖文展示、觀摩了民生計量檢測項目、參與了計量互動體驗,更多地了解到計量在促進科技進步、質量提升、支撐產業發展等方面的重要地位與應用,對他們未來從事科技創新創業具有積極的啟示作用。
9、組織暑期夏令營活動。閩寧教育幫扶隆德縣留守兒童暑期夏令營一行72人觀看了館內計量科普圖文展、動漫視頻,參與了計量互動體驗,提出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更加直觀、生動地感受計量對于科技、民生、國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此次活動在同學們的心中播下了計量的種子,大家對于計量科學有了初步的了解。
10、組織“科技創新 計量先行”全國科普日活動,積極宣傳計量法律法規,開展計量科普宣傳,普及愛眼與正確配鏡知識、血壓計使用常識,幫助百姓提高計量維權意識,并開展免費眼鏡檢測、血壓計檢測、現場噪聲檢測服務以及現場科普知識競答、反黑秤演示活動。上百名青少年參與計量科普問答,將活動推向高潮。該主題活動被福建省科協評為2018年福建省全國科普日優秀活動。
三、2019年發展目標和思路
(一)深入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科普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和《福建科普發展規劃(2018-2020年)》,以“大科普”的意識,積極探索建設科普基地資源共享、公共服務平臺,大力開發和共享科普資源,同步推進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科普基地、福建省科普基地的申報建設工作,推進科普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有效利用。
(二)著力提升民生性、原創性的科普展教品研發工作。在福建計量科普館原有的科普視頻、互動展臺、宣傳卡展示等的科普項目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百姓關注的健康、安全、環保等社會熱點,與科技界、教育界、媒體界、文創界等合作,挖掘具有福建海絲文化特色的科普展品的內容,讓科普活動更貼地氣、更好走近百姓生活,從而營造全社會力量參與科普宣傳的良好局面,助力科普的普及性與影響面。
(三)加強科普隊伍建設,創新科普服務活動。在原有的福建計量志愿者、青年文明號、巾幗文明崗、工人先鋒號、計量測試學會等科普隊伍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專職人員隊伍,依托科研團隊、青年技術骨干等先進模范代表組織,建立以院各專業所為主、職能部室人員相結合,整合人才資源優勢,提高科普人員的科技知識、科普宣傳交流能力,充實科普宣傳隊伍,擴大科普宣傳影響力。
(四)充分利用積極開展科普日、計量日、科技周、質量月等大型科普宣傳活動,持續開展、組織科技科普專家團隊深入社區、企事業、商場、學校等開展技術咨詢培訓、科普講座、科技文化講壇服務,將計量交流合作活動與科普傳播工作的學習實踐活動相結合,在提升宣傳質檢科技服務工作的同時,傳播計量文化。
(五)積極探索基地的建設工作和開展科普活動的新思路、新方法,提升科普活動的廣泛性與特色性,積極開展貼近民生、貼近學生,貼近實效的科普活動。
(六)打造互聯網互動平臺,扎實推進“數字文化館”建設。應用現有的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的推廣形式,發揮院各計量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資源優勢,重點圍繞健康安全、環保節能等內容,以福建計量科技文化館內建成的展品、互動項目等為重點,進行數字化科普資源開發,以網絡科普游戲互動的展示形式,激發學生對計量科技工作的興趣,并引起社會各界對計量的關注與理解,促進計量科普宣傳工作。
福建計量科技文化館
2019年1月